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日文版
公告:  
 文章正文

陕西省旬邑县

2009-09-25 点击数:8203
二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统筹建设和谐新农村
  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,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环境。从2004初开始,县上帮助村上制定规划,支持和引导群众盖新房、建新村。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下发后,该县在总结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出了“抓点、连线、扩面、整体提升”的思路,加大投入力度,加快建设步伐。
 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。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上,该县按照“科学谋划,合理布局,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”的原则和相对集中居住,既要符合现代生活起居,又要考虑农民承受能力”的要求,注意吸收现代城市文明,突出地域特色,由县城建部门为全县187个行政村从定位、布局、规模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。对住房、道路、供水、排水、电线、有线电视线、电话线等设施一次规划到位,特别是专门规划了养殖区,建设了生产生活通道,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过去长期存在的“粪土门前堆、厕所门前建、牲畜门前拴、鸡猪满街跑”等脏乱差现象。探索并推行了整体搬迁型、旧村改造型、集镇商贸型、城郊社区型、生态村落型、旧村改造型、田园风光型七种建设模式,每年并为农户免费设计出20套不同风格、不同面积、不同造型、不同造价的户型,让群众自己选择,把决策权交给农民群众。通过村庄区域布局规划把全县原有的275个行政村合并为187个。引导不同自然村向一个地方集中,逐步形成了清塬乡班村以班村、坳里、车渠梁3个自然村为主体,郑家镇王家村以王家、李家、郑家村为主体,集中建设中心村,整合了土地和建设资源,提升了新村档次;城关镇采取招商引资建设村民小区,解决了西关村68户群众住房难问题;赤道乡上官庄村依托镇区建设新村,临街建成了两层商用房,拉大了镇区框架,聚集了人气,活跃了商贸,实现了镇村联动、一体化发展。二是坚持试点示范。坚持抓点示范,典型引路,在规划工作中,坚持“四个靠拢”即,偏僻村向塬区村靠拢,自然村向行政村靠拢,一般村向中心村靠拢,临近镇区村向镇区靠拢,做到水、电、路“三配套”,功能、绿化、造型“三统一”,生态、景观、风格“三协调”,达到了“六化六有”(行政村主要街道柏油化、住宅平(楼)房化、生活节能化、村庄生态化、设施配套化、管理规范化,有澡堂、有沼气、有卫生厕所、有文化活动室、有卫生室、有超市),基本实现了“道路柏油化、房屋整齐化、水电配套化、村庄绿色化、功能齐全化”的目标。采取领导包抓、部门帮建、资金捆绑、项目倾斜等办法,每年集中抓建一批示范村。使村庄和民宅设计逐步走上了规范化、科学化、实用化地发展轨道。至2008年底已建成新村106个,占行政村总数的57%,其中达到“六化六有”的示范村43个。年底全县新建村总数将发展到123个,其中高标准示范新村74个。三是积极实施旧村改造。在旧村改造中,重点抓了“三清五改”(即清垃圾、清三堆、清违章建筑,改路、改水、改灶、改厕、改圈),整治脏乱差,净化美化人居环境。目前,全县已改造旧村130个,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0%。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。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办法、村规民约等,每个行政村成立卫生治理办公室,设立2-3名卫生监督员,对村内街道、绿地、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确定专人看管,对农户实行“门前四包”,保证了农村公共设施的安全和环境整洁有序。五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。资金短缺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。该县采取“财政挤一点、项目资金倾斜一点、群众一事一议出一点、社会筹一点”的办法,多渠道筹措新村建设资金。在资金使用上,坚持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,每年将计划、扶贫、水利、农业、教育等各类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统筹安排,集中捆绑,向重点村集中,发挥了资金聚合效应。近年来,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5.1亿元,其中捆绑使用各类项目资金1.9亿元。旬邑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实现了由点到线,由线到面的扩张,呈现出了一种整体推进、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。
 
三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群众居住环境
  一是切实抓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。全县建成了职田、土桥、清塬、底庙四大供水工程,解决了153个村、16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。同时,建成了一批小型水利设施,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89%以上。二是着力解决好群众出行难问题。2005年,旬邑提出了“把柏油路修到农民家门口”的目标,采取“群众打底子、政府铺面子”的办法,使财政投入起到了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。先后铺筑通村油(水泥)路1147公里,塬区行政村通柏油(水泥)路率达到100%。三是提高农村电力、通讯保障水平。完成214个自然村农网改造,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电。实施电话、电视村村通工程,全县80%的农户实现通电话,90%的农户能收看电视,41个村已通上了宽带网,架起了农民兄弟对外沟通的桥梁。四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。积极开展“林在村中、村在林中”绿色家园建设活动,全县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172个,绿化街道498 条。加快改善农村燃料结构,扶持鼓励群众发展沼气,使用太阳能,全县建成沼气池4720口、吊炕1500铺,安装太阳能5600台,新建卫生厕所2800口。同时,结合移民搬迁和新村建设,积极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工程。先后完成土地复垦整理13257亩,净增耕地8770亩,实现了“占一补四”。
四、统筹新型农民培训,提高农民创业技能水平
  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,新衣服不等于新农民。该县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,按照“一乡一支师资队伍,一村一批技术骨干,一户一名生产能手”的目标,扎实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活动。
  一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。围绕苹果、烤烟、畜牧主导产业,定期举办培训班、开辟电视专栏,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。还结合农时季节,组建农业服务小分队,深入田间地头,面对面指导生产。近两年累计培训15万人次,青壮年农民每人至少掌握了1—2门实用生产技术。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。依托县农技校、农广校、职业中学、农民夜校,对农村青壮年进行电子、电焊、烹饪、建筑、缝纫等技能培训,提高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外出务工本领。三是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培训。整合县科技、农业、教育、司法、文化等部门力量,重点对乡村党员、干部、农村能人进行学历、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,全县农村党员、干部培训率达到100%,50%以上的村干部都具有高中(中专)学历。四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。把弘扬传统美德和普及现代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,积极探索创新并开展了“一创四评”(创建一批和谐家庭、评选一批好媳妇、好公婆、好邻里、好妯娌)活动,组建了“一创四评”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团,用活生生的事实和身边的榜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。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教育工作,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旬阳县考察学习,借鉴先进经验,整合各方力量,狠抓新型农民教育,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。
五、统筹发展社会事业,着力改善民生质量
 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“两免一补”和公用经费保障政策,切实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,办学条件明显改善。全县98%的中小学校舍实现了平(楼)房化,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%,教育完成率达到99.8%。投资1500万元,正在建设旬中新校区教学楼、实验楼、行政图书楼和科技艺术中心,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建设任务。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。投资1174万元,建成农家书屋71个、文化活动室115个、体育健身广场80个,配置健身器材800多台(件),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。近两年全县农村共举办春节文化展演、歌咏比赛、运动会等150多场次,活跃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施了乡村卫生院(室)标准化建设,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。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全县参合农民24.2万人,参合率达到96.7%,农民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。扎实做好扶贫济困工作。投资1.38亿元,建成114个扶贫重点村,完成1441户、6792人的移民搬迁。投资890万元,正在加紧建设中心敬老院供养楼。全县9603户、3万多农村贫困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,发放低保金、救济款991万元。